致家长:好教育的10种样子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中基础的基础,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采取的子女教育的态度、模式、方法和行为。好的家庭教育长什么样?父母应常备哪些观念?来听听青岛中学校长汪正贵的建议。在学校的社会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如何与他人共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学会输、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面对合作与竞争、如何学会选择、如何看待名利荣誉得失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必然要遇到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教育的机会,也是学生成长的机会。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智慧的家长总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成长中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教育契机,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并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成长。这样的家长,是与老师配合,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打败问题。也有些家长,面对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遭遇的各种问题,自身不够理性,情绪化地应对,帮助孩子讨公道、要说法、求荣誉、免惩戒等等。这样看起来是帮助孩子,结果却往往错误地引导了孩子的价值观,恰恰是和问题一起,打败了孩子。问题是孩子成长的磨刀石,而不是绊脚石。家长应当与老师配合,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按照孩子学习的轻松程度和快乐程度,可以将孩子的学习状态划分为四个象限:轻松而快乐、轻松而痛苦、累并快乐、累并痛苦。虽然我们的家长希望孩子轻松而快乐地学习,就是第一象限的学习状态,但这种状态是理想中的,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但真正的深度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孩子最佳的学习状态应当是累并快乐地学习。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被挑战的愉悦,学习就变成一件有意思、有挑战、有意义的事,孩子学习虽然累但很快乐。这是最理想的学习状态。而让孩子累并快乐地学习,一是需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孩子的内动力,二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快乐并不等于轻松。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对他们学习的容量、知识的宽度、思维的深度有更高的要求。亲子关系的矛盾,很多是因为父母更多的做了学生家长,而没有做好孩子的父母。父母应当清楚,做孩子的父母是我们的主要角色,也是一辈子的角色,学生的家长是我们次要角色。如果角色错位,将学生家长作为我们的主要角色,就会本末倒置,缺失了做父母的职责,却做了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仅没有效果,甚至起反作用。做父母,就是要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全身心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关心孩子的品行、健康、情感、心理等,做孩子的健康照护者、情感陪伴者、价值引领者,当然也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如果我们真的做好了父母,孩子的学业问题不可能出现什么问题。相反,如果我们强化自己学生家长的角色,眼中只有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和孩子交流开口学习、闭口成绩,看不得孩子休息和玩耍,不能允许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和下滑,经常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等等,反而淡化了父母的角色,那么,孩子会觉得我们做父母的很功利,并不是真正爱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这样的结果反而起反作用,不仅不能改善孩子的学业,反而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则会影响亲子关系。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激励。即便是批评,也需要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则,将批评包裹在正面激励之中。一般要遵循一比五的黄金比,也就是说,当父母要纠正孩子一个负面行为的时候,同时至少鼓励他的五个正面行为;当批评孩子某个缺点和问题的时候,要同时至少表扬他的五个优点。当然,表扬要具体,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这样的表扬才能起到激励和强化正面行为的作用。批评孩子需要理性,不附加情绪化的语气和语言,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与别人家孩子比较。过于情绪化的批评会影响批评的效果,甚至会伤害亲子关系。不要直接用物质去“利诱”孩子完成任何事。物质奖励如果过度,有时候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可能为了奖励去努力,而不是为了既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而且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简单的物质奖励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内在需求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物质层面的需求,还有更高层面的,如情感、心理、社会性需求。所以,物质奖励只停留在低层次之上,仍然属于外力的范畴;而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动力才是根本。很多时候,不花钱的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意义:比如,不是奖励孩子去饭店吃一顿大餐,而是奖励孩子决定全家今天的一日三餐吃什么,享受个人的决定权利;不是奖励孩子多少金钱,而是奖励孩子实现他的一个小心愿,比如可以让孩子邀请自己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享受做小主人的快乐体验等等。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奖励需要设计,不要直接奖励物质,而是将奖励本身设计得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和成长价值。孩子的时间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父母从小培养。父母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因人而异。时间管理主要是指时间安排和事务安排。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可以用成人的习惯或别人家孩子的习惯来要求自己的孩子。第二,用时间奖励孩子。在制定时间安排时,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了某项任务,节约的时间应当奖励给孩子,由孩子自主分配,可以用来阅读、玩耍、休息和运动,做孩子自己喜欢的事。第三,鼓励孩子限时完成作业。对于习惯于磨蹭的孩子,要鼓励他限时完成作业,每一个学科的作业,甚至每一道题,都设置一个时限,以此来让孩子自我督促,提升阅读、书写、思考的速度。第四,帮助孩子学会使用碎片化时间。帮助孩子做时间管理,缩小时间的颗粒度,精细到用分钟来安排事情。第五,要事第一。让孩子按照时间管理的四象限(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来安排时间,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做最重要的事。第六,设置天才时间。所谓天才时间,就是每天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之时,既是高度的专注和投入,也是高度的快乐和愉悦,是最好的休息和身心能量的补充。第七,记录和审计时间。可以让孩子做三天或一周的时间记录,看看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审计一下,看看那些时间是被无效浪费了,哪些时间还可以更加有效率,每天有多少碎片化时间可以利用等等。一个人的成长是智力因素(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和非智力因素(情绪、毅力、兴趣等)两方面综合的结果,儿童的学习也是如此。
但是鉴于智力因素的先天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后天性,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更多地归因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要更多地归因于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所以,当孩子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多地归因于他聪明还是愚笨,而是帮助他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投入。表扬孩子时,不要说你真聪明,而是说,你这次成功了,说明你的努力是有效果的。批评孩子时,永远不要说他笨,而是引导他分析自己是否粗心,是否努力不够等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这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我们应当谈论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数学上有条曲线叫指数曲线,它表明一个人开始可能走得很慢,经过一个长长的平台期,但是厚积薄发,到了某一个时间点,开始突飞猛进。真正有价值的是指数曲线,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拉长时间尺度去看孩子的成长,就有可能消解教育焦虑。比如,当我们从未来20年、30年甚至孩子的一生来看待今天的教育,我们就可能更加重视孩子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身心健康,而不仅是某个学科、某次考试的成绩。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要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的成长留白。让他在自己的成长空间中,学会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让他的主体性慢慢生长起来,不仅有自主性人格,而且有自主和自律的能力,进而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的目的。有些父母往往见不得孩子有空闲时间,更见不得孩子偷闲玩耍,巴不得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学习。这种不给孩子留白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比较好的方式是父母帮助孩子一起规划时间,有适当的运动、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如果孩子学习效率高,节约的时间应当让他自由支配。多数孩子本能地希望得到即时满足,想要一个礼物,想要吃东西……希望马上能够实现。所谓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奖励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更容易取得成功。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韧性、耐心、自律、自控能力。自律和自控能力对于孩子的一生都至关重要。对于孩子的不合理需求,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对于孩子的合理性需求,要有意识地培养延迟满足的习惯。同时,对于延迟满足,给予更加丰厚的回报,来帮助孩子强化他的自律与自控。当孩子更加自律和自控时,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自我掌控和自主的成就感,这也会促进他更加自律。自律本身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父母可以用延迟满足的方式,来培养和强化孩子的自律品质。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