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让孩子迎着阳光成长
- 2023-12-25 10:28
- 阅读 64
家校协同、育人同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全面成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有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可虚置,不可空转,不可偏废,唯有各尽其责且协同配合,才能落实好家庭教育促进法所提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
如何更好实现家校共育?此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等等。
说到家校共育,“共”是重中之重。这意味着家、校两者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的。真正做到“共”,才有相辅相成之效。比如,国家力行“双减”,如果学校全面落实,而家长继续“鸡娃”,或明或暗给孩子报各种不正经、不正当的培训班,就会弱化“双减”意义,虚化学校努力;再比如,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各学校大力激发孩子的劳动意识,而孩子回到家中,如果家长全权包办,事事越俎代庖,不让孩子“动手动脚”,劳动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机制,很多做法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学校邀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等方面专家,向教师和家长面对面讲授科学理念、方法;有的学校定期举行“书香飘万家”亲子读书活动,举办“手拉手 心连心”亲子运动会;有的学校成立由家长、学生和家庭教育指导师组成的“教育助力小组”,助力孩子“阳光快乐 自信成长”;还有家长响应学校号召,结伴到图书馆阅读,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家校共育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是新型的教育方式。无论怎么呈现,都需要以爱为底色,以责任为依托,以孩子幸福为旨归。在为家校共育取得成效而欣慰的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家校共育机制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问题。此外,有的地方流于形式,推进过程中过于简单而潦草,乃至跑偏了方向,还有的家委会陷入了角色迷失,缺乏清晰定位。如此等等,既需纠偏,更需回归初心。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家长尽心,学校尽责,社会尽力,锚定共同目标发力,让孩子在爱与责任中成长,迎着阳光奔跑,他们必有更明亮的未来。当孩子都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国家和民族就更有希望。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