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专题 家庭教育宣传周

家校共育的真善美 ——从班主任工作谈家校共育的有效做法

  • 2024-01-15 09:05
  • 阅读 78
分享到:


“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如何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处理好家校之间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家长如何进行家校积极沟通、统一思想、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孩子发展,这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我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家庭是学生重要的合作伙伴,离开了学校与家庭双向互动,缺少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学校教育将成为“孤家寡人”。我们只有在家校互动中,老师与家长密切联系,相互理解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主体作用,家长朋友明确参与意识、角色认识、教育观念、教育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家校互动,提高家校同步教育的有效性,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这也将成为我们共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其实,家校之间的沟通并没有那么复杂,亲人和老师对学生都是一样看待。只要我们倾心于此,努力去做,“家校共育”工作一定能够做好。为此,根据我多年的有效做法,总结于此并根据我所作的系列调查研究提出我个人的看法:

一、唯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反思当前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过分注重知识灌输,应对考试,甚至违反教育法规追求升学率,以引起社会轰动效应,获取经济利益。这是在办假教育,有诱引教育整体偏离轨道的危险。要办真教育,不搞假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不是应试教育的产品;要用教育的增值评价来引领学校健康发展,而不是用经济的增值和虚假的荣誉满足利益方的需求;要为民族的未来负责,而不要为社会、家长狭隘、短浅的急功近利服务;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努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生活,而不是泯灭学生个性,囚禁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我们要真教育,杜绝假教育!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需要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则需要家长的正确教导和培养。如果说前者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后天因素,那么,后者应该是一个孩子成人成才的先天基础。所以,我在每学年接任一个新班级,在学生主题班会和第一次家校联谊会上,首先把我的“教为不教 学为会学 培养习惯 勤奋进取”的教育理念告知孩子和家长。在此“家校共育”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开展“自主学习 自主管理”的“双自”管理模式。

全班师生、家长,人人参与,“当家作主”,通过“班级优化大师”软件,及时记录,阶段汇总,表彰先进,激励后进,从而促进班级“家校共育”工作能够做到“家校连心”,形成了家庭教育“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学校通常的做法,都是在相关的考试以后召开“家长会”,把家长请到学校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我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不得不外出打工或者在单位上班,很难抽出时间在规定的时间赶来学校参加这样的“家长会”。为此,我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通过微信和QQ群组举行“在线家校联谊交流会”,家长支持、参与度达到300%以上(通常是“爸爸+妈妈+爷爷或奶奶”都同时在线参加)。

2、求 善

唯有一颗丰盈的仁爱之心,才能抵达教育的至境;唯有一颗充盈的善心,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立足于社会。爱,是善的表现方式。爱,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纠正不良行为;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拥有一颗善心,要有向善之行。善对自己,珍爱生命;善待他人,传递善意;善待自然,和谐环境;善待社会,乐观向上。教育工作者把善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意义重大而深远。教育成一个有“善”的学生,就为社会种下一颗“善”的种子,无数颗种子在社会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传播,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是善的天下,和谐而无往不胜。一个具有善心、善德、善言、善行的学生,一定会立于社会而不败。

学校需要环境育人,而家庭环境的好坏,家长质的高低都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而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促进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实现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多沟通、多理解就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为此,我通过尊重家长、理解家长,与家长通过不同的方式交流,从而促进了家长对我们老师的相互理解与接纳,增强了彼此的信任。

我主要抓好三个“一”:

    第一次见面,“开诚布公”。在每学期开学时,与家长们的第一次见面,我会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自己的“施政方针”,把班级工作安排、“双自”管理策略、家委会工作组建要求、班级条例等一系列内容告知家长,并征求他们的意见,集思广益,完善内容。

    第一次班会,“组团开课”。在每学期的第一次主题班会课上,我不是简简单单对学生“说教”,而是邀请家长、科任老师共同参加。同时,班会的教学方式采用“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主题+话题+议题”三题共议的研讨方式,从而在一开始就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增进了家长、老师和学生三方的了解,对今后的工作进一步理解,最终得到信任和支持。

    第一次“家访”,“把握时机”。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现在许多班主任已经“淡忘”这项工作,或者“忙于应付”,流于形式了。我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此项工作不但不能淡忘,更不能应付,流于形式,而需要真抓实干,不断创新,长期坚持。为此,我在第一次家访时,就认真做好“课前功课”,对家访对象进行深入地了解,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校交流。

我通过三个“一”开好头,后续进行“电子档案”梳理,家长“联谊网格”,特殊生教育“跟踪记录”,班级管理“双自”策略等,为“家校共育”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激发情感,使人积极向上;美,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美,能启迪心智,创造世界;美能传递,能感染,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学校是美的园地,美的辐射源;美的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于培养精神富有、气质高雅、积极向上的阳光学子,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应该把美的教育放在不可或缺的位置。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和专业培训,要有正确的美育观和美育技能,要德艺双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美德用心去做教育。欣赏学生,包容学生,以美启智,以美育美,甘为人梯。学校要营造美的环境,让美的环境濡染学生心灵。教育的真谛乃是文化的自我创生,真正的教育是立足日常生活而发生的。美的教育,不可急躁,不可说教,要一朝一夕,一点一滴,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浸润。让我们的学生具有美德、美言、美行、美的情操、审美观和审美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也就是说,学校应主动把家长纳入学校合作伙伴范围之内,从而形成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谐共育的局面。毋庸置疑,这对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作用。但一个普遍的现实是,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家长缺少家庭教育知识的系统培训,很多家长对孩子不会教育、没时间教育甚至是懒得教育,家校联系也出现少、懒、慢等问题,造成“家校共育”难以形成合力,使家庭与学校的力量互相干扰甚至部分抵消。 “家校共育”中最突出的现实问题和现状有四个主要体现:

一是,绝大多数家庭中把“分数”代表一切,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当老师向这些家长谈起德育和行为习惯等的养成等问题时,他们往往很不以为然。

二是,部分家长忙于生计,他们平时无暇和孩子交流,基本上都是“隔代教育”。久而久之,形成了“只养不育”的局面。据相关调查显示,有35%的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他们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三是,部分家长不当或错误的家教方法使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低下。部分家长不能很好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们普遍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造成家教的效果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四是,部分家长和老师缺少家校联系重要性的认识,家校联系流于形式,家长对学校、班级管理了解甚少,个别老师对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不能细心调研,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学校和家庭两股力量难以形成合力。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我建议:

学校教育需要多措并举,推动“家校共育”管理理念进家庭,提升家长家教水平,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同时,需要切实提高“家校共育”的紧密性和实效性,将“家校共育”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家校共育”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拓宽育人路径、增强育人合力、提高育人质量,真正采取多种举措,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唯有如此,“家长——老师——学生”三者紧密配合,让“家校合育”的工作渠道畅通,学校真正赢得家长的有力支持。特别是真正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切实把“家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班级、年段、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定家长委员会“家校共育”制度及各项活动安排,而不是“纸上谈兵”,颁布一个奖牌完事。需要在制度的指引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共育”活动。成立心理专家、社会家庭教育专家、社会法律专家、名师、优秀班主任代表、学校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家庭教育专家团队。把“为家庭教育服务,与孩子共同成长”真正作为学校家庭教育理念,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家长会、教育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宣传普及科学教育子女的知识。通过“学校——社会——家庭”有机聚合,通过三个微信公众号做好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动态和意见反馈,从而静待花开!

搞好家校共育就犹如建设好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种子饱满,土壤肥沃,园丁辛勤,环境适宜,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家庭教育心得 下一篇: 如何画好家校共育“同心圆”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