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科研 教师培训

课堂,教师成长的真正舞台 ——读李政涛《活在课堂里》一书有感

  • 2024-05-07 15:38
  • 阅读 62
分享到:

《活在课堂里》是作者李政涛教授的教育随笔集,是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本书共分为《理想的课堂》《设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未来的课堂》及《教师发展的课堂》七辑,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理想课堂的多种模态。

虽然近几日我赶上流感,跟着共读伙伴的脚步,读完李政涛教授的著作,书中一些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收一放,一张一弛,一举一动,都在展示着一个教师的教育生命,恰如于漪说:“站上讲台,就是用生命在歌唱。”很多值得我们再学习借鉴。

一、真正的课堂,都是用生命活出来的

李政涛教授在其著作《活在课堂里》序言中这样说:“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这是‘事’与‘人’的交互生成;课堂属‘事’,生命属‘人’,课堂与生命的关系,本质是事与人的关系,是成事与成人的交融。课堂是教师成就自我生命价值的事之载体,通过课堂之事,成就教师之人。”

比如,朝向理想课堂的标杆直跑里:书中介绍叶澜先生的五“实”理想的课堂,一是扎实、有意义的课。二是充实,有效率的课。三是丰实,是有生成的课。四是平实常态下的课,常态下的课是家常课或日常课,最能滋养教师的成长。五是真实,有缺憾的课。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空间。李政涛教授从“实”、“长”、“清”、“细”、“深”、“融”六方面道出自己理想课堂的样子:树立一座好课的丰碑。

每位教师都是课堂上的作家。教学就是即兴创作。李政涛这样说,课堂,在即兴中创作,在试错中完美。要把教学的过程,当成创作的课堂作品的过程。不要以复制的方式进行课堂创作。作品的品质是“原创”“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名师大家的课堂作品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把借鉴变成粘贴和复制。要保持课堂教学的“即兴感”。养成不断在试错中重建的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作品,具有溢出理性之外的潜意识,是对未知的试错性探索。海明威曾言:“有时候你写起来才能让故事浮现,又不知道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运转起来就什么都变了,运转起来就造成故事……”课堂作品的创作,不要被完美预设所束缚和捆绑。

、世界的课堂,感受教育的“动”“活”妙笔

作为一名教师,要借鉴吸纳世界的课堂经验,上好中国课!

“实用和多元的美国课堂”里:在杜威思想的支撑下,美国课堂十分重视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联合,课堂变得有趣生动且符合学生需求。美国课堂展现出四种典型风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追求目标复杂多样的课堂;重视知识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关联的课堂;体现结构化的课堂。“文化回应性教学”是一种在尊重学习者原有文化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方式,促进学习者全身心参与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课堂里,美国教师尤其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重视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以及主张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如何融合家、校、社的合作呢?请书友专家给予锦囊解答。美国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在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在课堂教学时始终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依托探究式学习,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做中学”,让课堂动起来。李教授书中以学习海洋动物单元时为例,这样的课堂就成为“动起来的课堂”。让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就是在课堂设计中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过程的逻辑,最终以学生小组的完整科学报告形式呈现。

“席明纳式教学”里:席明纳:“席”地而坐,“明”经辩理,广“纳”群贤。具体来说,他是在一位老师的主持下,对一门课程,学生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先前准备的研究报告或学习心得,全班同学对报告或指定内容深入讨论交流,从而掌握教学内容、接受智力激发、获得思想启迪、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小组研究教学组织形式。书中以一节三年级自然课为例——“给小房子装电灯”。课堂上,就是把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充分思考,充分实践,充分交流,充分表达,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平等中的首席。

让课堂动起来的理念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他告诉我们教育需要互动,需要启发。作为教学活动,老师带张嘴讲,学生带着耳朵听的课堂,效率是很低的。所以教师则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它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动手是一种活动,有活动才有经验,有了经验才能让核心素养落地,能力才能从学生身上长出来。李政涛教授强调说,教师的使命和生命都在课堂,课堂是教师成就自我生命价值的载体,教师生命的独特,就在于与课堂的交汇。

三、未来的课堂,必将出现数字化的双线融合

未来的课堂,是用“线”来联结和牵引的课堂。一个由一线牵引、双线融合的教学新时代已经来临。如何迎接这一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的到来?一是把双线融合教学当做教学的新样态;二是打破对在线教学的成见;三是处理好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关系;四是提升在线教学的教师指导力和支持力;五是理解混合教学与融合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六是明晰双线融合教学带给教师的双重挑战。

数字化是未来课堂的主旋律。其实,这个未来已来,在当下,没有比数字化更吸引教育人目光的热点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共同迈入了数字化课堂的新时代。当数字化进入课堂之时,首先要做的工作,还不是习惯性的直接跳入技术运用和操作,而是回到原点,对数字化本身的独特意蕴先行加以透彻的理解、把握和定位,明确数字化对于课堂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何以是“新课堂”,以此表明“观念”对“行动”的引领。

未来已来,未来教育不再是遥不可及,互联网带给我们全新体验。面对未来已来的教学新常态,李政涛教授说,合理的态度和方式是:适应它,运用它和探索它,然后把它变成自我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变成教学新基本功的一部分。

四、读写的课堂,留存生命的价值意义

李政涛教授说,通过写作能够凝固并留存课堂的意义,教师不仅能上出好课堂,也能写出好课堂。但课堂不是属于每一个人,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李政涛教授也说了,要明了写作对于人生的意义,通过写作,雕刻属于自己的“教育时光”,因为有了这种雕刻时光的方式,我们的教育生涯得以留存些什么,雕刻出教师人生的意义。写作是教师六课技能之一。李政涛教授说,教师可以从“课例研究”到“作例研究”是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的新路径,教师也能从课堂高手变成写作高手,两者融合之后,成为教育的高手。

教师活在课堂里,也成长在课堂里。 “没有一个课堂可以复制,没有一个生命可以重来”。李政涛教授说“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是我的样子,每一种课堂的样子,都是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主动活出来的样子,活出课堂的样子,其实就是活出生命的样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出真知,教师的成长,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实践,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夯实教学新基本功,提升教育教学新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就是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和真正舞台。



 


上一篇:“阅”好必修课普通到卓越 ——读《从普通 下一篇: 教师该怎样读书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