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家庭教育
- 2024-12-13 15:51
- 阅读 54
我国从古至今就得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结论,国外的很多心理学家在对很多孩子进行研究也发现了“孩子到了2、3岁的时候性格开始萌芽,自我意识也开始出现。到了6岁左右,孩子的性格已经初步形成”。所以,你不要看孩子那么小丢丢的一丁点,但他可是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人。特别是3~6岁这一年龄段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说说幼儿家庭教育,从我看到的一个案例入手:这天我在吃面,旁边来了个三四十岁的大姐和一个五六十岁的阿姨,可能是对母女。大姐的手上抱着个小姑娘,约摸5岁。点了面也坐在我旁边。孩子在等待的时候总是很无聊的,于是就在大人能看得到的地方跑来跑去。终于,听到“咚”的一声,孩子被绊倒了,脑袋磕到地上。大姐和阿姨都着急了,立刻起来去抱孩子。阿姨更着急些,一把把孩子抱起来,只见她脚重重地跺了地板两下。先看到这,你会觉得好奇吧,这阿姨抱起孩子怎么还跺脚。相信这一幕在你的生活也是很常见吧,接着就听到阿姨的说话声“地板真坏!宝贝不哭,外婆已经打它了。都是地板不好,把宝贝给弄疼了。哎哟哟,好疼好疼。我吹吹,我吹吹。”接着你就看到撒娇的孩子那副又委屈又满足的`表情。
孩子为什么摔倒?对了,自己玩着不小心绊倒了。所以,错在哪里?没错,是孩子自身。在幼儿期,孩子是处于“万物有灵,万物有情”的思维阶段,你说地板错了,他认为就是地板这个生命体的错才让自己绊倒了。这样一味地责怪外界,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的一个归因错误:我都没错,错的都是别人!幼儿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跟其家庭教育有关,这又取决于优秀且有智慧的父母。对于刚才的事件,又如何处理呢?对,还是用到孩子拟人性的思维特点。“哎哟,我们家的宝贝好疼啊。外婆摸摸。”当你看到孩子只是磕到了,没有大关系,等孩子情绪消一些的时候,跟他分析问题:为什么宝贝刚开始跑得好好的,这会儿摔倒了呢?让他知道是自己不小心。在问问他,刚才疼不疼。回顾摔倒的疼痛体验。哎哟,你都碰得这么疼,你说地板疼吗?还孩子学会共情。接着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地板乖乖地在那里,你不小心摔倒了,把他也给碰疼了,那你应该怎么办?一步步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我错了,我需要道歉。
所以,很多事情,如果是分析情况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讲道理,那教育效果应该是差很多的。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