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 2025-01-08 10:30
- 阅读 147
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设计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匹配的数学作业,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文分析了优化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的必要性,探讨了优化设计的原则和方向,并围绕如何展开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的优化设计提出了相应策略。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新课标对跨学科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设计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匹配的数学作业,充分发挥跨学科作业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优化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的必要性
(一)助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也要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在新课标背景下,创新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优化设计相对应的跨学科数学作业,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完成跨学科作业时,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助力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主要依托教材展开教学活动,且应用教材中给出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此类教学方法并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停留在表面,也难以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优化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数学与科学知识融合的数学作业中,学生不仅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计算问题,也要应用科学思维明确问题的解决方向,从而学会灵活应用数学知识[1]。
(三)助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能够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起来,比如数学与艺术、科学等知识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价值,进而推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二、优化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的原则
(一)明确跨学科作业设计目标
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关注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因此,在优化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时,教师就要明确作业设计目标,以此统领作业内容和过程。教师要深入分析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跨学科领域中。
(二)完善跨学科作业内容和过程
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内容和过程是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形成跨学科思维的关键。在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内容时,教师要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体现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化的作业内容体系,以此推动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在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问题、细化作业任务、预估学生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以此合理安排作业完成进度。同时,教师也要预测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及时提供指导与支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作业[2]。
(三)优化跨学科作业评价活动
跨学科作业评价活动能够综合判断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和结果,进而评估学生的表现和能力发展情况。在设计跨学科作业评价活动时,教师要坚持教学评价的全程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作业成果展示的多样性,充分体现跨学科作业的融合性、实践性特征。
三、优化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的策略
(一)分析跨学科主题,确定作业设计目标
教师应借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相应的跨学科作业,深入分析跨学科教学主题,明确跨学科作业设计目标。
1.分析跨学科教学主题
以“欢乐购物街”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例。学生的生活离不开购物这一活动,学生的学习用具、玩具都是需要通过购物来获得,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购物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欢乐购物街”为主题设计“购物准备”“购物进行时”“货币小课堂”三个教学活动,使人民币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数学教材知识层面,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学习和认知,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
2.明确跨学科作业设计目标
分析“欢乐购物街”跨学科学习主题和内容后,教师在设计跨学科作业时要明确目标,如学生通过跨学科作业内容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并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够制作商品价格标签和宣传海报;能够流畅清晰地表达购物信息,应用人民币相关知识解决购物问题。该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与历史知识相融合,在设计跨学科作业时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货币的变迁。在设计宣传海报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美术学科的知识进行制作,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明确跨学科主题设计目标后展开跨学科作业设计,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成果,实现数学知识的综合学习与应用[3]。
(二)以学生生活为载体,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难以有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优化设计小学数学作业,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载体,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以“千米”跨学科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融合语文、美术、体育等跨学科知识,搭建一体化作业体系。
首先,作业目标为强化学生对“千米”这一距离单位的感知,并学会运用千米表达路程的长短。将“千米”这一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形成整体意识和数据意识。通过与跨学科知识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根据作业目标,教师可以将跨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并设计跨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可设计为:用千米和米计算家到学校的距离。在操场、公园等场景当中分别体验跑步一千米需要多久?步行一千米需要多久?写一篇能完整描述自己上学过程的作文,内容要具体、真实且富有条理性。估算家到父母上班地方的距离,了解父母在上班时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以及具体需要多长的时间。
最后,作业评价应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完成此次作业中的经验和感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巩固数学知识的应用。这一系列跨学科作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让学生在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综合应用能力[4]。
(三)找准跨学科知识联系点,巧妙衔接跨学科内容
各个学科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衔接点,教师要明确跨学科知识的衔接点,使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跨学科学习支架。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以数学学科知识为基点、以多学科知识间的衔接点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完成数学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跨学科思维。
例如,“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单元的内容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做聪明的消费者”单元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主要向学生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式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做聪明的消费者”则是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式能够准确统计自己的日常支出,并由此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消费”为主题,串联数学知识、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情境:请每位学生调查自己家半年来每个月的水费和电费支出,并绘制水费和电费支出的条形统计图,计算出水费和电费平均每个月的支出,然后分享一下自己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的真实感想。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能够明白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师从道德与法治和数学的角度出发,建立以“消费”为主题的任务情境,不仅将道德与法治、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还充分体现了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综合性理念,确保作业设计质量与效果。
(四)拓宽跨学科知识维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拓宽跨学科知识维度,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学情与数学知识内容,拓宽跨学科作业设计形式。教师可以将单一的书面作业转化为实践训练、手工操作等多种形式,由此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限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列举法这一解题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如下任务:和家人一起猜拳,记录自己和家人猜拳的过程,列举出两人猜拳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的游戏化作业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列举法这一解题方法,还能使学生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运用语文知识,锻炼写作和描述能力。
教师应拓宽跨学科作业的评价与展示维度,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为一组,一人抽牌、一人说出牌面所代表的数字。学生在课后组队完成这一游戏化作业时,需要将自己与同伴的游戏过程详细描述并记录下来,用语文知识描述完成作业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相关数学知识,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视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日常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真实场景。
在作业展示和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作业里附上自己的感悟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同伴作出客观评价。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后作业体验,还突破了传统以教师单一点评为主的评价机制。
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优化设计小学数学作业要遵循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作业设计原则,明确跨学科作业设计目标,完善跨学科作业内容和过程,优化跨学科作业评价活动。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衔接跨学科作业内容,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跨学科知识,提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效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