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英语学习质量监测命题的启示
- 2025-01-08 10:42
- 阅读 1171
分享到:
在“评价建议”部分,《义教新课标》指出,要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教育部,2022)。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是新时代背景下完善与创新教育制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向宏观的教育质量管理,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定期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与判断,利用数据了解并改进基础教育的外部评价活动,其目的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陈慧娟、辛涛,2021;郑星媛、柳海民,2022)。2007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索。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正式确立。
根据2021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全国范围的英语学习质量监测从2022年开始,三年一测,测试对象为我国四、八年级学生。课程标准是英语学科监测工具研发的重要指导和依据,探究《义教新课标》对英语学科监测命题的启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义务教育英语学习质量监测工具包括英语学科内容监测工具(听、读、写的纸笔作答以及口试机考)以及相关因素间卷工具(四、八年级学生间卷、教师间卷、校长问卷)。本文所谈聚焦于前者。
学科内容监测工具的研发(即命题)要体现《义教新课标》所确立的课程目标和教育教学理念,要有利于促进和引导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同时,监测工具要体现“导向性”。这里的“导向性”有两层意义。一是要注重命题的素养立意,强化英语课程的育人导向,在真实情境中,全面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另一层意义指监测的后效。亓鲁霞(2018)指出,考试系统的风险是由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利益群体的交互作用决定的,用途和利益群体越多,考试风险就越高,后效也越大,反之亦然尽管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系统被定位为低风险的评估工具,其初衷是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随着国家对监测重视程度的提升(例如,2019年国务院督导办首次以正式函件形式向地方政府通报监测结果),加之监测本身的“问责性”特征,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监测结果的高度关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管理层和一线教师对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实际上,根据陈慧娟和辛涛(2021)的研究,国家级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在于其导向性而非仅仅是监测内容的数量。因此,英语学习质量监测的命题设计应当发挥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激励教师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及评价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英语学习质量监测就监测工具研发来说,《义教新课标》对未来国家英语学习质量监试题命制有以下四点具体启示。
在测试任务框架中(Bachman & Palmer,2010),语篇是语言输人。考生通过在特定任务中与语篇的互动完成作答展现其语言能力,此为语言输出。在对语篇的解码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同时,学生对语篇中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赏鉴,可以提升其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助其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因此,监测工具开发时,要根据课程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及监测指标,针对四、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严格甄选语言地道、语篇类型丰富、主题和内容彰显素养立意的素材,可包含多模态文本(如图片、图表等)。对于依赖于语篇的阅读和听力命题,话题、内容、难度和长度适宜则会使命题事半功倍。
任务,即测试方法,应基于测试构念来设计。由于监测的内容是核心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技能,因此任务设计要给学生更多使用语言做事情的机会,并重视作答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产出性技能(说、写)的考查。如上文所述,语篇蕴含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因此严把“语篇质量关和精心设计测试任务,是有效考查“核心素养”这一构念的关键。
总之,综合技能测试任务区别于分离式测试任务。后者如基于句子的语法或词汇单选题或填空题、句子挖空并提供汉语的词汇任务和翻译题等。这些任务脱离具体语境,为测试而测试,也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反拨效应。因此,英语学习质量监测工具的研发和任务框架应摒弃分离式测试任务和纯语言形式转换类试题,重视语境,根据监测指标,确定测试构念,凸显综合技能考查,提高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比例。
2022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英语学科命题工作虽然在《义教新课标》发布前已完成,但题目具有前瞻性。例如,本次以课标一级为标准研发四年级监测工具,尽管受限于所考内容和词汇量,英语学习质量监测命题团队也尽可能从语篇而非脱离语境的单句人手进行测试任务设计,从起始阶段即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希望这些理念和实践能为一线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义教新课标》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应重视英语听说能力的同步发展,创造条件组织听力考试和口语考试,合理调整并逐步加大听力测试题和口语测试题的比例(教育部,2022)。虽然这一建议针对学业水平考试,但对国家英语学习质量监测命题也有重要启示。
早在2011年的国家监测试点阶段,参与监测的英语学科克服困难,力推口语测试,但由于实施条件限制,于2011年在5个试点省市完成了四、八年级的小样本口语测试,测试形式为“考官—考生一对一面谈”。2022年,国家英语学习质量监测的纸笔作答试卷包括听、读、写,其中听力部分的分值权重约占三成;口语监测采用计算机化测试,任务设计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每所参测样本校抽取5位同学进行口语测试,获得了丰富的全国范围内四、八年级学习者口语表现数据。
基于核心素养的监测势必需要进一步依托计算机技术,全方位优化任务设计和呈现方式,探索基于问题情境的、更为开放且更有互动性和真实性的测试任务设计,使听和说、听和写、听读写等能力的考核融为一体,更全面地反映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发展核心素养的情况(林敦来等,2023)。
此外,作为一项低利害测试,英语学习质量监测系统的决策者和设计者期望监测具有正面后效的作用(亓鲁霞,2018),即积极的反拨效应。如上文所述,在决定测试任务类型和任务设计时,设计者充分考虑监测对教学的潜在影响,尽量采用有利于促进语言学习和核心素养发展的测试任务类型。在具体命题中,遵循“科学性、规范性、适宜性”,确保测试的积极后效。
目前,国家义务教育英语学习质量监测在听、读、写方面仍延续纸笔测试方式,但在口语方面,已由2011年试点监测的“考官—考生一对一面谈”形式发展为计算机化测试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任务设计中使用多模态素材(如图片、动画、视频等)成为可能,大大提升了任务的趣味性,使任务更符合目标测试对象的认知心理以及兴趣偏好,增强了考生作答的参与度和与任务的互动深度。自动评分引擎的开发和使用极大提升了评分的精度和效率,大幅节省了人力物力的同时,能获取更为丰富的反馈信息。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计算机自动评分的精准度,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基于更为真实情境的任务设计,获取和分析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非认知和元认知技能运用和变化的行为数据(徐瑾劼、张民选,2023)。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