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把自己变成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
- 2025-03-27 14:09
- 阅读 4
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蹲下身来,和他们处在同一高度,你会发现,那被成人忽视的角落,藏着孩子们眼中的奇妙天地。
当孩子为一只蜗牛的缓慢爬行而着迷时,别催促,陪着他一起蹲下,好奇地探究蜗牛的触角、纹路,感受生命的律动。
用孩子般纯真的心去聆听他们的天马行空,那些在大人看来荒诞不经的想法,恰是创造力的萌芽。
一、走进孩子的世界:把自己变成孩子
我们习惯以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孩子的一切,用自己的经验和标准衡量孩子的行为。
但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截然不同。就像孩子看到雨后的小水洼,满心欢喜地想去踩一踩,溅起水花,感受那份单纯的快乐,而大人却可能因担心弄湿鞋袜、弄脏衣物而制止。
此时,若我们能把自己变成孩子,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沉浸在这小小的水洼带来的欢乐中,便能理解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
在学习上亦是如此。
孩子面对复杂的数学难题,绞尽脑汁却毫无头绪时,我们不应只是站在一旁催促、指责,而是要换位思考,回想自己儿时面对难题的无助与迷茫。
陪着孩子一起重新梳理思路,用简单易懂、充满趣味的方式引导他们,就像当初我们渴望被帮助那样。
当我们真正把自己变成孩子,才能贴近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予恰到好处的关怀与引导。
二、引领孩子成长:把孩子变成自己
孩子有着无限的潜力与可塑性,但他们缺乏生活的阅历和成熟的思维方式。
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地将孩子变成自己,不是让他们完全复制我们,而是传承我们所积累的智慧与品质。
比如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里的绿植可以交给孩子照顾。
从最初的浇水、施肥,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孩子全程参与。
当绿植茁壮成长,孩子收获的不仅是成就感,更是懂得了对一个生命负责的意义,如同我们在生活中肩负起各种责任一般。
在面对困难时,和孩子分享自己曾经克服困境的经历,用真实的故事告诉他们坚持与勇气的力量,让孩子从我们身上汲取精神养分,慢慢成长为有担当、有毅力的人。
三、建立沟通桥梁
实现 “把自己变成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 的关键在于沟通。
摒弃那种自上而下的命令式口吻,开启平等的对话模式。
当孩子因为和小伙伴闹矛盾而伤心难过时,不要急着评判对错,而是温柔地说:“我知道你现在心里不好受,要是我遇到这种事,可能也会很委屈,你愿意和我讲讲发生了什么吗?”
给予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这是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沟通姿态。
待孩子倾诉完,再以过来人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更好的解决办法,像朋友般给出建议:“我以前也碰到过类似情况,我发现主动去和对方谈谈,互相说出心里的想法,矛盾可能就化解了,你要不要试试?”
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逐渐成长,这便是把孩子变成自己的过程。
四、共同成长的旅程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美好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变成孩子,让我们重拾童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把孩子变成自己,赋予他们成长的力量,让他们向着更优秀的方向前行。
当我们真正践行 “教育就是,把自己变成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就会发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愈发融洽,孩子在温暖、智慧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而我们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