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科研 教研成果

学为中心”课堂的关键问题

  • 2025-04-23 17:05
  • 阅读 28
分享到:

每一堂课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学为中心”的理解,也都有从不同的角度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整体来说,本轮公开课着实精彩,不只是课堂,更是点评,更是每一节课所暴露出的那些真实的问题。

其中,最突出一个问题就是“拖堂”,八节课至少有五节课都出现了超时的情况,有的课甚至超时十几分钟。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教师准备的活动太多了,或者说是没有把握好课堂节奏,或者是课堂上出现了“不可抗因素”……其实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这就像是一群赶路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去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比如:我们要从鄄城到菏泽图书大厦去买一本叫做《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这本书,那我们就会行动迅速、步伐紧凑、张弛有度,因为我们很清楚自己的方向、目标和接下来每一步的行动。

可惜,我们不少教师把“目标”当作了摆设,当作了噱头,当作了是给观众看的“花架子”。大多数的“Learning Objectives”一闪而过,现场听课的英语教师们都没能get到本节课的目标,更何况学生呢。我们曾经有过关于学习目标的讨论,当时指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既可以通过PPT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进行交流和分享,但是不管通过哪种方式,一定要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一定要让学习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孩子上完一节课了,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光被老师指挥着“活动”了。老师播放小视频,他们就看;老师让读对话,他们就读对话;老师让分角色朗读,他们就分角色朗读;老师让小组内重述,他们就在小组内比着书念一遍;老师说“OK. It’s time for you to give us a show.”,他们就是毫无表情地走向讲台你一句我一句再念一遍……这种“木偶式”的课堂,别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了,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都无法培养。如果我们的育人目标是“核心素养”,那英语课堂的教学一定是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展开对语篇的深度学习。当然,对于我县的真实学情来说,根本不用深到哪里去,只是要求学生能在放下课本后,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语篇内容,介绍主要人物,分享个人信息……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些,那我们应该带领学生们学什么,怎么学呢?

这就涉及到了我们本轮公开课所暴露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学生对语篇的“学习理解”不够充分。无论是听说课还是阅读课,我们在备课时都有研读语篇,可是很多老师对于语篇的研读仅仅停留在了“语言”层面,忽视了“内容”,或者研读的方向只是聚焦在了“活动设计”,不知不觉间被精彩的、丰富的活动带偏了方向。殊不知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对语篇信息的获取、梳理、概括、整合,而我们的语篇教学往往只是满足于学生准确“获取”了信息。学生听完对话能完成练习题就结束了?学生读完课文能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可以了?我们需要对语篇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梳理,所谓的“有条理”可能一个时间轴、一个图表或者一份信息结构图,说到这里,我们为什么不能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逻辑去梳理信息呢,为什么不能鼓励他们锁定自己认为“最关键”的信息呢,为什么不能引导他们与语篇中的人物“对话”,概括他人的基本情况后运用目标语言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这不就从学习理解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应用实践了吗?没有对语篇充分的学习理解,学生怎么可能真正实现应用、迁移呢?

今天,有位老师提出一个特别真实的问题,她说:“我班的孩子都很喜欢英语,课堂气氛很活跃,他们都很喜欢角色扮演等活动,可是就是不出成绩,这是咋回事儿?”我反问道:“那请问孩子们在角色扮演环节是脱稿呢,还是?”老师说:“绝大多数孩子是不脱稿的。”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就算我们的孩子饶有兴趣地参与“角色扮演”,但他们拿着书“念”的过程属于“Encoding(编码)”环节,而孩子们在考场上进行的是“Retrieval(解码/检索)”环节,这中间还有一个关键环节是“Storage(储存)”,也就是说,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落掉了关键的一环,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了语言输入,却没有语言的内化,又怎能实现语言输出呢?尽管孩子们在角色扮演时获得了暂时的成功感受,却并没有成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别提“素养”了。正所谓“有趣”不等于“有效”,就是这个道理吧!

刚才,我要求本轮公开课的每一位授课教师写一份教学反思,略显“苛刻”了,但我的经验告诉我,充分的反思+及时的学习=有效的成长。同时,我也希望有心的听课教师能将自己的所观、所听、所思、所悟落实在笔头上,记录自己育人理念的发展与变化。真正“学为中心”的课堂,我们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幸运的是,我们已经走在了路上!

上一篇:大单元教学中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 下一篇: 完善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培养时代新人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