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提出,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强调整合课程内容。教师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大任务提炼驱动性问题,搭建学习支架?驱动性问题好比大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任务开展的“一把钥匙”。我从“闻道”与“循道”两个角度探索设计大单元教学中驱动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大单元整体教学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构建学生整体性思维,落实核心素养。语文新课标提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一个具体的目标任务可以分解为几个具有一定层次性、逻辑性的小任务。在大单元教学中,这个具体的目标任务称为大任务,是“典型且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是单元整体学习的核心任务。而由核心任务分解成的有层次、逻辑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则被称为小任务,这些在主题、目标、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相关联的小任务组成了“学习任务群”。单元大任务具有包容性和系统性,它以目标为导向,统领所有的小任务;小任务从属于大任务,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每个小任务不是孤立存在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且与大任务的情境、主题、内容体系相呼应。每一项任务既是前一项任务的扩展,又是后一项任务的准备,通过循序渐进落实每个小任务,让学生经历一个持续探究的过程,最终完成大任务,实现单元整体的学习目标。大任务与小任务紧密关联、有机统整,共同构成学习任务群,将知识结构化,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大单元教学中的驱动性问题是基于学习任务群教学而设计,能够引起并维持学习者持久探究行为的问题,可以由师生共同设计、探究和回答。它相当于是学习任务的动力装置,以“问题”去“驱动”学习任务,将学习置于具体问题之中,体现以“学”为中心。处理驱动性问题并不是一个提出到解决的闭环,而是处于不断提出后被解决又被提出的弹性过程。
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学习任务的目标和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驱动性问题。例如,探究型任务可以设计问题导向的驱动性问题,设计型任务可以设计角色代入的驱动性问题,制作型任务可以设计产品创制的驱动性问题,展示型任务可以设计分享类驱动性问题,评鉴型任务可以设计专题类驱动性问题。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和“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教师组织了“讲不厌的民间故事”主题活动,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驱动性问题。有产品创制的驱动性问题:“经典永流传,你读了哪些民间故事?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给他们制作合适的人物印象贴吧!”有角色代入的驱动性问题:“讲好民间故事,做好民间故事传承人!年级开展故事会,你会讲哪个故事?怎么讲好民间故事?”还有问题导向的驱动性问题:“借助目录读故事,你发现民间故事有哪些特点?请用表格梳理要点”“民间故事是穿越千年的精彩,以不同的形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展现着文化的魅力,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哪些民间故事被改编成了其他形式的作品?请分类收集资料。”这些驱动性问题以产品创制、角色代入、问题导向为指引,密切联系知识和生活,加强学生完成单元任务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帮助学生在保证学科核心内容基础上具有足够的开放性,提高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彰显了单元的育人价值。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