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教育共同体
- 2025-04-23 17:05
- 阅读 33
陶行知先生说过 :“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往来,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而能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这也足以看出家校沟通合作的重要性,要有效地实施家校合作并发挥出教育的效果,家庭和学校都要加强认知和重视。家校携手,变得不可或缺,但现如今的大环境中家校协同育人多流于形式,教师和家长没有很好的形成教育共同体,为孩子的成长带来的诸多弊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那么,学校应当如何在育人过程中调动家长的主动性?什么样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有效的?家校的有效沟通模式希望能从意识层面和操作层面和家长达成共识,相互借力,美美与共,更好的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家校的有效沟通的探索必要性:家校合力面临的问题
自从学校成立以来,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何使二者进行紧密且和谐的合作并得尤为重要和关键。一直以来大家都对学校和家长的合作抱有很高的期望,而作为家庭和学校代言人的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更是重中之中。现如今,教师以及学生家长都是各行各色的,在年龄、文化背景等方面上都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归结起来主要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目标有偏差,理念不完全统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和学校这两种教育力量对孩子的成长都具有牵引和推动的作用,如果目标相同,方向一致,则可以实现合力的最大化,否则都会影响合力的发挥,如果方向相反,则出现相互抵消,因此目标同向至关重要。要在孩子发展目标上达成共识,家庭和学校要形成一致或者相近的教育观念,这是家校合作的思想基础。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上的冲突是一切冲突的根源。然而,教师和家长因为受教育背景不一致,从事职业不同,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上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分歧。
(二)边界不清晰,职责未完全分明
开展家校合作之前,双方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要有“边界意识”。家庭和学校都要清楚各自领地的范围,意识到自己在其领域里的主体地位,并能够掌握自己的独有权利。厘清责任边界,分清各自的职责范围是开展家校合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减少家校冲突的关键措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即使有一致的育人目标,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是,它们是不同的教育子系统,彼此相对独立。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规范性、专业性等特点超越孩子日常生活;家庭教育是基于血缘或者亲情关系产生,受家庭、家庭文化传承及经济条件影响,具有个性化、自由、温馨、与生活实际内容紧密相连的特性。它们原本应该有各自的教育边界,在教育地点、教育时间上的边界是清晰的,但在教育责任、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边界往往较为模糊。
(三)沟通不顺畅,无法更好的相互理解
沟通顺畅,相互理解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路径保障。因为家校合作的所有任务的落实和内容的展开都是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推进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沟通渠道,这点在当今是较易做到的。互联网飞速发展使得家校合作的沟通平台更加多元,QQ、微信平台的广泛应用,让家校信息互通变得更加便捷、有效。但是交流的增多,也会带来冲突,所以仅仅在沟通工具和方式上顺畅是不够的。教师与家长有时缺乏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双方因此有时无法认真听取彼此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再次,部分年轻教师缺乏一些沟通技巧,在处理问题时没有很好的讲究方式方法,无法针对于不同的家长、学生和不同的问题,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二、家校的有效沟通内容框架:“四叶草”项目设计
随着社会的文化素质教育逐渐加强,学生家长们的文化素养也随之提高,对孩子的教育需求绝不是唯成绩论。家长在情感和利益上与孩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又非常现实地为孩子着想和打算,许多家长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交织的漩涡中心力交瘁。因此,家校沟通的内容绝不能只停留在学习和分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树立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起点,对孩子的品德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影响,将沟通交流的重心从分数上转移,更多的关注家庭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上。
在一些老师和家长看来,家校沟通都是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进行的,这是狭隘的家校沟通,真正有效的家校沟通,应该以更新、培育家长的科学育人理念为基础,通过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加强亲子沟通、调和夫妻关系、形成家校合力等四个方面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助力孩子逐步达成“道德规范自律内化、知识能力自主习得、个性特长自赏张扬”。这个过程应该是发生在教育的全过程。
(一)更新育人理念:理解教育本质,有科学的育人理念。理念是根基,是一切教育的根源,教育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秉持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的真心去投身任何教育事件都会事半功倍。
(二)了解成长规律:陪伴孩子成长,知悉孩子发展规律。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父母,能真的下功夫去学习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对儿童的发展需求有深入的理解,都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基本功。
(三)加强亲子沟通:掌握沟通技巧,调和家庭亲子氛围。“一两的关系胜过一吨的教育。”亲子关系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道“命题”,它的好坏决定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力量。
(四)调和夫妻关系:经营和睦氛围,培养家庭亲密关系。孩子看似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处一个屋檐下,夫妻关系的好坏与否,会很大影响孩子的成长与性格。
(五)形成家校合力:珍惜家校合作,寻求协调育人力量。教师和家长是需要结成“教育共同体”的,唯有互相信任,形成合力,才能构建最有利孩子成长的教育生态。
有效的家校沟通应该是以“家委会”为桥梁,成立教育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以产生合力共育的教育正能量,达成共生的教育效果。学生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借助家长的优势资源实施家校协同教育工作,通过讲课的方式更新听课家长的理念。同时,我们可以借助家校沟通将资源辐射到学生身上,如有的家长是企业家、医生、警察等,我们会邀请这样的家长到班级中讲述自己的经历,家长们真实的专业化讲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得到更多的收获。
有效的家校沟通,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方法的引导,牵手家长共同成长,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施科学智慧的家庭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建育人机制,增强教育合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校、家庭共建育人工作。
三、家校的有效沟通途径和方式:“1+3模式”
面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目标不同步、理念偏差、边界不清、职责不明、沟通不畅等实际问题,有效的家校沟通应该整合学校层面的家长学校、家访等共性化的平台外,构建形成“线上+线下”、“个体+整体”、“单项输入+双边沟通”的以解决班级学生实际问题、引领班级全面发展的家校共建新模式。
(一)面向全体,扩大受众范围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父母,有效沟通的主要受众原本应该就停留在父母,但是笔者在多年的带班中发现,学生的家庭环境各不相同,生活成员组成各异。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经调查由统计情况,不难发现学生家庭成员除了父母外,更有祖辈、同辈甚至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因此班级的有效沟通受众对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父母,要充分考虑学生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将其他成员也适当纳入班级有效沟通日常活动中来。
1.个别化和整体性的兼顾
每个学校都会有定期召开家长会,但是集体的家长会因班额较大,讲共性的多,谈个性的少。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不能很好地围绕每个孩子的个性问题,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日常的家校有效沟通既有家长个性化的板块,又有小范围甚至全班性的内容,对于家庭个别化的问题,笔者通常会以家访、谈话、电话沟通、通讯软件交流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指导家庭教育,听取家长的反馈;对于部分性的问题乃至全班性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小型家长会、分层家长会、全班家长会等形式对于部分或者全班家长进行整体性的引导和沟通。
2.单边输入和多方沟通的兼顾
家校的有效沟通打破既往家校沟通中,通常出现的教师讲家长听的单边输入形式,积极采用互动、讨论、问题征集等办法,尝试了圆桌会、主题沙龙、头脑风暴、世界咖啡这类非常受家长欢迎的互动式小范围研讨形式,在这双方甚至多方沟通中,家长能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一对一地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因而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也能表达自己的许多看法和想法,教师针对性的给与理解和指导,家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那里得到的有用的信息增加了,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分工、协作更加默契了,也加强了家校沟通的深度和广度,使家校沟通更具指导性。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