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教育资讯

【教育故事】和“刺头”学生的双向奔赴

  • 2025-06-09 13:45
  • 阅读 9
分享到: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征服,

而在于唤醒。

最好的教育,

往往发生在教师放下身段的那一刻,

发生在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瞬间。

                                  

   上次讲的被误会的“坏孩子”,这个学期我们真的是在彼此温暖,我给他起名“小宇”。最近在准备师德师风演讲稿,最想引入的故事,就是他,因为他给我的触动很大。于是,就想写写我们之间的故事。

                “刺头”学生的双向奔赴

   晨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洒在歪斜的课桌上。第一次见到小宇时,他斜倚在墙边,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双腿随意地压在屁股底下,与教室里整齐端坐的其他孩子形成鲜明对比。在我的课堂上,他时而突然站起来,挥舞着绳子跳起“骑马舞”,时而摆弄着手边的小物件,注意力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向不知名的远方。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我总是耐着性子教导他,英语老师还曾笑着夸我说话温柔,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总让我头疼的“刺头”,会和我完成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一二年级课程简单,脑袋瓜灵光,偶尔听听课就能考八九十分。可随着年级升高,课程难度增加,他听课的态度愈发消极,常常整节课都在自顾自地玩耍,作业本上的字歪歪扭扭,有的像小虫子在爬,考试成绩也跟着往下掉。办公室里,各科老师说起都直摇头渐渐地,他成了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


  为了改变他,我想尽了办法。严慈相济,恩威并施,一次次与家长沟通交流。起初,这些方法似乎有些效果,但不出一周,他又会变回原样。


  最让我头疼的是他的“牛脾气”。记得那次,他脚边躺着三个空瓶子,我担心同学路过会被绊倒,便语气严厉地让他扔掉。结果他眼睛一瞪,脖子一梗:“不扔!我有用!”不管我怎么说他就是不扔,也不捡起来,我一时怒火中烧,觉得他是故意和我作对,拉着他就往办公室走。没想到,小小的他竟力大如牛,双手死死扒着墙,任我怎么拽都不肯挪动半步。最后,我只好使“叫家长”的大招,才解决了这场风波。类似这样的冲突,在我们之间时有发生,他与同学相处时,也常常因为固执的性格产生矛盾。


   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与无奈,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就是感受不到我是真的想要对他好。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帕夫雷什中学》。书中描绘的教育场景让我眼前一亮:生物课上,学生们组建考察小组、博物小组,在实践中探索自然;物理课上,热爱机械的学生们制作模型,将知识融入动手操作中。看着这些生动的描述,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小宇的身影。这个动手能力超强的孩子,能修好坏掉的修正液、翻页笔,还能独立拼出复杂的积木作品。如果他身处那样的学习环境,一定能大放异彩!


   我开始反思,不爱学习、固执,真的是的错吗?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坐在我身边时,不停地打嗝,身体也总是躁动不安。后来从他妈妈那里证实,他脾胃不和,多余的能量无处释放,所以才坐不住。而现代教育的课程大多以静态为主,需要大量的聆听、思考和机械抄写,这对于擅长动手实践的小宇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


我试着放下“改造他”的念头。不再强求他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我开始以全新的方式对待他,正常引导,接纳他的每一点进步。上课他坐不住,我就轻轻拍拍他肩膀;作业写得乱,我就陪他一笔一划慢慢写。有次他主动把作业拿给我看,虽然字还是歪歪扭扭,但我当着全班的面夸他:“小这次进步超大!”这孩子耳朵唰地红了,低着头偷笑,那模样让我鼻头一酸。慢慢地我们就解开了很多误会,彼此敞开了心扉,还约定一旦老师误会了他,他要主动来解释。之前我们认为的“固执”“较劲”不过是没有换位思考,当我们学会了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之前的“争执”都可以避免了。


真正的转变还要从第二次信任开始。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大致就是同学冤枉他骂数学老师,他害怕老师不相信他,而我对他没有半点质疑,选择相信,竟让他感动得落泪还要求的妈妈一定打电话向我表达感谢,那次他的妈妈也落泪了。从那以后,他对我的信赖与日俱增。在我的课堂上,我能明显感受到他在努力克服自身的困难,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服务时,曾经排斥我的他,如今会主动来到我身边写作业、过关,还和我约定早点完成作业回家和妈妈分享趣事。


最近,我的嗓子沙哑,几乎说不出话。在课后服务时,我向同学们诉说了自己的不适,希望大家能让我省些力气。小宇听到后,眼神里满是关切,认真地说一定会听话,努力完成作业。第二天,他还特意带来了我爱吃的小零食,贴心地说“不是辣的”。那一刻,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曾经针锋相对的我们,如今竟能如此温暖相待。这周嗓子越发难受,他又说要用零花钱给我买润喉糖,虽然我婉言拒绝了,但内心的感动与幸福却如潮水般涌来。


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场心与心的靠近。我放下了“改造”他的执念,他收起了满身的刺。我们在彼此的世界里,一个学会了理解与包容,一个懂得了信任与回应。这场和“刺头”学生的双向奔赴,让我读懂了教育的真谛——最好的成长,是我们互相照亮。






有温度的教育



上一篇:防灾减灾践于行,常演常练伴童心 ——大吴 下一篇: 情暖五月,感恩母亲—朱老庄镇刘集小学开展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