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激趣的五个常用方法
- 2025-06-09 14:31
- 阅读 15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难理解,如果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充满期待,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学习成绩也会不断提升,不会差到哪去。于此,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看起来是个难题、无法破解,实际上还是有计可施、有章可循。这里介绍5种常用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用课件。有的老师怕麻烦,上课不喜欢用课件,不愿意使用多媒体。但是实践证明,课堂上干巴巴的讲述、一言堂、满堂灌,没有任何的辅助措施,学生不仅很难掌握知识,而且遗忘得也快。有数据显示,认知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单纯听觉记忆的保存率约为20%,视听结合则可达50%,而当学习者能参与互动时,记忆留存率可突破70%。这正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第二,放视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同样一件事、一个道理或者一句话,如果换一个人说,效果会不一样。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借他人之口,把自己想说的话,让其他人替我说。在备课时精心挑选与本节课内容相一致的简短而合适的视频,时间不能太长,一般2-3分钟为宜,数量也不能太多。一般而言,视频大多直观形象生动,在课堂上放给学生观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会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讲故事。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与好奇心就是喜欢听故事,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而且故事越生动越曲折就越能吸引人。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给学生讲几个与本课内容相关联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殊不知,教育的最低思维是讲道理,最高思维是讲故事。如果教师能把琐碎散落的知识点以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愿意听,还容易记住掌握。
第四,巧设问。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设问方式与呈现形式,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课堂上,教师设问越巧妙,追问越到位,就越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与挑战的冲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对相关结论性或观点共识类问题与内容进行深度追问,比如为什么是这样?能否避免?必然还是偶然?如何理解?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哪一种方案更好?等等。类似这样的设问与追问比一般纯粹知识点的提问效果要好得多。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
第五,做习题。课堂教学中适当做一两道带有挑战性、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时间有限,不适宜大面积或长时间做习题。因此,教师课前要认真挑选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不能太简单,要有一定的梯度与思维含量。即便学生出错,也没有关系,未必坏事,这样通过教师及时讲解,一方面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
当然,除了上述列举的几种,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比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上黑板板演、画思维导图等,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许有老师会产生困惑,到哪里找相关的视频以及文本资源,实际上现在信息网络非常发达,渠道途径也很多,只有不想找的,没有找不到的。
总而言之,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倘若感觉课堂气氛稍显沉闷以及教学效果较差时,那就得想办法,临时调整,借助相关手段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愿意学、想学习、肯动脑、善思考,才能真正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效果。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