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 2025-06-09 14:49
- 阅读 21
“成功是外显的,成长是内隐的,成功常常和结果对应,成长则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起了一些波澜。作为教师,无论是对待学生,还是自己,都应该知道: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
作为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常常抱有很高的期待,总想着把他们的成绩提一提。
如此,就带着一种功利性和目的性去教学。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提高成绩去的,显得很着急。任何教育活动都与考试成绩挂钩,或者直接以成绩论英雄。
假使,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学生得到了某个成绩,并不一定意味着这就是他真正的成绩。而且一个人的成绩不能只是凭一个方面,也不能仅凭一次成绩就给他定论。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成长。”成长应是全面的,涵盖知识、技能、情感、社交和身体等多方面。教育真正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持续的成长。
记得多年前,有一位教书非常厉害的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就非常有特色。每次教学,他都会从一年级带起。他的教学设计成为了一个体系,什么时候训练学生的看图写话,什么时候给他输入写作思维,又或者什么时候让学生构建阅读体系,他都是根据自己的课程梯度进行逐级培养。他本身也不会特别关注学生的成绩,所以他会心无旁骛地对学生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他的教学进度与方法总是与众不同。
可往往奇迹的是,他们班的平均成绩往往会比别的班高出许多。
大家对这位老师的教法无不佩服,在我看来这位老师他没有特别关注学生成绩,而是从听说读写上对学生进行了全面成长的培养,对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进行了逐步的扎实的训练,这里面包含着老师对学生成长的思考和把握。
成长型培养的教育模式,是一位老师的匠心和独到的教育思维。
而相比之下,当下的许多老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刻意地训练学生刷题的能力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导致了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自然会成绩好看,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力依然滞后。该得到提升的能力,并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只为考试而学,这种观念需要改变了。
当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将会得到哪些能力的提升。每一次教学时,思索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方法?每一次课堂,学生能力是否真正地得到了提升?得到了知识上的、思维能力的收获?
因为非考点,是否有些内容就不去做过多的提及,甚至忽略呢?
冰心说:“让每个人的心里都开出一朵花来。”也许这朵花并不是特别的红艳,但是每朵花都有它自己的花期、特质与香味。
所以在学生成长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挖掘不同学生的生长因子,用耐心、用心、细心去落实一些事情。虽然这会让我们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走许多教育的弯路,但是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不是吗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