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教育资讯

教育就是守着孩子过日子——守望、耕耘与责任

  • 2025-11-17 16:15
  • 阅读 2
分享到:
教育人生:守望、耕耘与责任


(一)
教育就是守着孩子过日子。
这是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的一句话。
教育,就是日复一日地做着平凡琐碎的事。认认真真地备课,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认认真真地组织每一次活动,认认真真地找孩子谈心……一个日子,一个孩子,就是教育的平常生活。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陪伴生命成长。在陪伴成长中唤醒孩子心灵中的良善、智慧、美好,教师在每天的感悟中成长、修炼,从而把教育当作真正可以托付终身的事业。这就是教育的全部。


守着孩子过日子,教育就这么朴素。但朴素的教育人生,要有价值感,心中装着孩子们的未来;要有敬畏感,心中装着理想和信念;要有大情怀,心中装着民族和国家。
因此,生活要简单,精神要丰富。安静、沉静下来,耐一份寂寞,守一份执着,永浸书香,诗意栖居,在心中修篱种菊,静静品味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生活似流水,河道是自己疏通的,人生的道路其实就是开挖生活的河道。有人向胡适讨教人生的道理,他的回答是,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出生之前并无约定,出生之后,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才决定了生活的意义。如果我们心中装着孩子、国家和民族,一定能把很多琐碎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教育人生!


(二)
教育,如同以农人的姿态种庄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意思就是教育要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不急不躁,从容不迫,该播种就播种,该施肥就施肥,该锄草就锄草。
以农人的姿态种庄稼,就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应时”就是把握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关键期,适时播撒阳光雨露。“取宜”就是根据孩子的个性和潜质,因材施教,给予最适宜的教育方式。“守则”就是尊重教育规律,不可拔苗助长,也不可错过最佳成长期。“和谐”就是校园、师生力求达到幸福圆融的生命状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万物有时,各居其宜,生发有则,顺性而为,不仅是自然规律,也是教化育人的内在本质。育人就是要以农人俯身的姿态,以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做真教育,真做教育,办有“根”的教育,育有魂的学生。


(三)
教育,既要有泥土般质朴的愿望,还要有星空般高远的梦想。
作家梁晓声说,我一向觉得,“教育”二字,乃诗性的词。它使人联想到另外一些具有诗性的词——信仰、理想、爱、人道、文明、知识,等等。它使人最直接联想到的词是——母校、学生时代、师恩、同窗……
教育与美好联系在一起。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高尚,需要信念的支撑。事业并不一定风景优美,波澜壮阔,有时表现为一种厚重的单纯和丰富的平静。它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坚守,一种信念。信念退化,最神圣的事业也会倦怠、褪色,堕落为一种庸俗的职业。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心灵就能高贵起来。丧失了理想情怀和价值追问,没有一点纯粹的精神,教育就容易走样乃至迷失。
人生总得有自己的态度,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看开自己的利益,放下自己的欲望。有人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的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生命被赋予了一种责任,那就是精神成长。我们不是为某一群人点燃梦想,而是要给所有学生带去希望。教育人生要有大情怀,大理想,大气慨,持守一份庄重肃穆的心态,一种不肯阿世取容的风骨,一点“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精神,把握一生,珍惜当下,用精神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

(四)
教育寄托着民众的期望。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送儿子上学的第一天,向学校发出这样的追问: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我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是一个母亲的追问,更是国家和民族的追问!天真烂漫的儿童,带着纯真可爱的笑脸,带着父母的期盼,带着民族的希望,走进学校,而我们,给学生怎样的教育,将回馈给家长和社会一个怎样的公民?
教育承接了生命,便承接了整个人生。教育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功,但会像种子一样埋在学生心里,等待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成熟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或许,教育给不了学生一个明确而成功的未来,但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更多探寻未来的机会。
教育本身是属于未来的。生命不可逆,但源头的石头改变河流的走向。“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教会扣错。”我们有责任做好那块源头的“石头”,保持源头的清洁,传递公正,平等,理想,文明,善良,高贵,承载起民众对人生理想与社会境界的期待。社会问题越复杂,民众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教师的责任就越大。我们得小心翼翼地做人、做事,永远做阳光的事。


上一篇:刘集小学开展“铭记九一八,砥砺爱国情”主 下一篇: 网络安全为人民 网络安全靠人民 ----度假区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