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文摘】教育家叶圣陶: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
- 2025-11-17 16:34
- 阅读 2
很多父母都在寻求给孩子最优的教育方式,总是纠结是给孩子快乐教育还是严格教育。甚至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不惜花大价钱购买学区房。可以说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家长使出了浑身解数。
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便反复强调:比起上好的学校,父母的养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更大。
他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这一点。
叶圣陶先生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虽然是名人之后,但他们却没有上过好的小学和初中,两个儿子甚至连大学都没有上过。
即使如此,兄妹三人都成为了国家栋梁之才:长子叶至善曾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女儿叶至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次子叶至诚曾任大型文学刊物《雨花》的主编。
圣陶兄是我的老朋友。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够让至善兄弟三人成长在爱的氛围里,却不沉浸在爱的氛围里。
他们不但看见自己一家,还看见别的种种人;所以虽然年轻,已经多少认识了社会的大处和人生的深处。
而又没有那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的习气。
这段话,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对叶圣陶一家的评价。很明显,朱自清对叶圣陶先生的子女教育,是十分推崇的。
初为人父,叶圣陶也担忧过应该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特别是作为小学教员出身的他,对于小学情况也是门儿清,觉得像样的小学实在是太少了,到时候孩子们可能会面临无处可去的情况。
对于子女的教育焦虑,是所有父母都难以摆脱的。
最后,他放下这些包袱,把三个孩子都送到了普通小学,内心也没有什么焦虑和勉强,因为他明白了一件事情:
“一定要有理想的小学才把儿女送过去,这无异于把孩子看作特别柔弱的花草,要把他们藏在装着暖气管的玻璃花房里。”
叶至善上小学时,曾因学习成绩不佳留过三次级。后来,经过努力,他考取了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
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因为有4门功课不及格又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他非常难过。
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忍不住哭了起来。叶至善的母亲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到至善的成绩报告单,不免唠唠叨叨,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
父亲叶圣陶没有说什么,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要看是否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消化,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衡量一个人。
他了解儿子,至善不擅长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文,考试又要默写整篇文章,孩子又不愿意死记硬背,当然考试就不及格了。
日常生活沟通,他发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所以叶圣陶只是说:“不要哭,也不要有思想包袱,还是再换个学校吧。”于是,给至善换了一所私立学校。
叶圣陶(右)和叶至善
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叶至善在新学校,有了明显的转变 ,对学习有兴趣了,也不用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做作业,开始有时间看课外书,唱歌、吹口琴。
叶圣陶没有因为孩子的成绩就否定孩子,而是通过对孩子的细致观察,仔细思考,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对于孩子的留级、转学都是轻描淡写的说说,没有给孩子任何的压力。
叶至善转学之后不再苦闷,兴趣也变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他说:“这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他解释道,所谓“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向社会学习知识和技能。
有用的知识不只来源于课堂上,教科书上,而是社会生活中。
“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
他经常通过孩子们的经历来进行提问,锻炼孩子们表达能力的同时,同时也启发了孩子们去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细节。比如,他曾问过六年级第一次外出旅行的孙女:
“坐的是哪条路线的火车?”
“先后经历了哪些城市,哪些省份?”
“有没有发现南方土地和北方土地有什么不同?”
“有没有记下什么特别的人和事。”
……
最后还说“如果你们愿意写出来,我也很愿意看看。”
当时孙女就感觉是聊天一样,长大之后才发现,爷爷其实是在给自己上地理课,同时让自己不着痕迹地去观察和体会生活中的细节。
和孩子们聊生活中的见闻,分享感受,学习就像聊天一样轻松。
身为作家,叶圣陶对于孩子的写作业是非常上心的。四十年代,至善兄妹三人对于写作也是非常有热情。当时叶家出现的“父子围桌改稿”情景,至今让人羡慕不已。
吃过晚饭之后,植物油灯移到桌子中间,和孩子们围在一起看他们的文章。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出多种修辞手法,最后通过比较,选择出最好的那个,定稿。
叶圣陶和他的三位子女
有时候,父亲指出了作文中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尽情地笑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便朗读一遍,看语句是否通顺。
可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怎么教他写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
因为父亲从不给他们教授写作文的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他只是要求他们每天都要看一些书,至于读什么,从来都没有要求过。除此之外,父亲还会要求他们写点什么东西:花草虫鱼,路径山峦、看人吵架、放风筝……都可以写下来。
而且在修改稿子的过程中,也是商量着来:
“这里我看不明白,可以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
“这个词儿换一下,是不是更好些?”
“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把这个地方表达的意思更清楚?”
……
孩子们的原稿,好像是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插在瓶子里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父亲的梳理修剪,像个样子了。
你看,这是多么好的学习氛围啊,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沟通,有讨论。
父亲在教育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性,让孩子自己寻找成长之路,而不是强制、苛求。
现在,家长们知道了叶圣陶先生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是不是发现,其实也没有特别的地方。只是平凡的故事中藏着秘笈,如果你仔细分析,一定可以找到“葵花宝典”。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