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师生力量的角斗
- 2025-11-17 16:39
- 阅读 2
与未成年人打交道,教师的每一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这不,两个年轻教师带着各自的困扰在同一天的上午下午向我走来。
第一个故事:化解顽石
小杨是一位有着五六年教龄的老师,之前一直担任班主任,自己所带的功课成绩在年级中总是名列前茅。她对班级管理尽心尽力,学生和家长对她都挺配合的。
这学期她来到了一所新学校,角色从班主任转变为单纯的学科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各方面都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班级。
这个班级的整体成绩较差,几乎每门功课在年级里都排名倒数。班级里除了一些顽劣不想学习的学生外,还有一个“刺头”学生,之前有过打老师的恶劣行为,身材高大,面相凶狠,让老师们望而生畏。
小杨在教学过程中,这个学生上课总是不配合,甚至干扰到了小杨上课。如果去说说他,这个学生总是黑着脸,态度极其不友好,这让小杨心生畏惧,不敢过多督促。久而久之,小杨所教的学科成绩也是年级倒数,这让一心想要教好的小杨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更让小杨感到压力的是,她亲眼目睹了隔壁班级发生的恶性事件:一个学生先是打了班主任一耳光,分管领导前去处理时,也差点被学生掌掴。这些场景像阴影一样笼罩着小杨,让她在面对自己班级那个有过不良记录的学生时,更加小心翼翼,却又心有不甘。
小杨找到我时,眼中满是迷茫与无奈,隐隐有泪光闪烁。当我搂住她时,她忍不住哭出了声音,她痛苦地说:“难道教育真的如此苍白无力吗?老师面对学生的挑衅,就只能束手无策吗?”
我知道,她很要强,之前又一直很顺,所以遇到现在的顽石,她的痛苦更深。
“越是这样的学生,其实越要面子,也越讲义气。你不能在教室里当众强硬地要求他,这样只会激发他的反抗心理。你可以试试语气温和又坚持原则的方式。”
我向她详细解说了操作方式。
小杨若有所思地离开了。到傍晚放学后,她兴奋地给我发来了消息:
“今天让学生背诵一篇古文的前三段,我用你教的方式一个个打钩,这样清晰地知道还有谁没有背掉。其他学生都背掉了,剩下两个学生就是不背,我没有像以往一样在班级里点名批评,而是在放学后表情平静语气温和地把他们带到办公室,其中一个背了十分钟背出来走了。办公室就剩下我和那个曾经打过老师的学生,他比我高,我有点害怕,心砰砰跳,只好装作批默写,让他在边上自己背一会儿。我问他住得远不远,他也是语气生硬地说不远,我也就不敢再讲话。过了一会儿听见他背书的声音,我心里不那么害怕了。他和我说,能不能明天背。我说,可以,相较于背好这个结果,你今天进步很大,本来你完全可以一走了之,可还是努力坚持了一下。我发现本来他双手环抱在胸前,很是凶恶的样子,听我讲这个,一下子变得放松起来。问我,明天什么时候来背。我说,明天我都在,你随时可以来,最好上午背掉,不然你一整天都会想着书还没背这个事。他表情柔和地走了,不像刚进办公室时黑着个脸。”
我回复她:很棒,这就是温柔地坚持。老师先别把学生当对立者,要当成是自己要帮助的人。把善意放在第一位,解决问题放在第二位,其他都是次要的。
她很感慨:是的,人与人交往还是不能有对抗情绪,而且真正的善意不是表面语气和善,要真的共情,不然敏锐的学生还是会感到老师和善面具下的真实情绪。
我说:看得出,你现在很高兴,我也为你高兴。
我其实还想对她说:如果这个学生明天来还是没有背出来,或者还是赖着不来找你背诵,你会不会恼羞成怒呢?会不会觉得这个学生品质有问题呢?
但我没有说,明天还是未知的,暂时观察吧。
真正的善意,是经得起波折和等待的。
第二个故事:化干戈为玉帛
小周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性格温和,但在班级管理上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她班级的一名学生小黄和我班级的学生在操场上因为一个球发生了争执,双方言语激烈,差点大打出手。小周班级的学生气冲冲地跑去找小周告状,于是小周带着小黄来到了我的班级,小黄指认了和他发生矛盾的男生小赫。
我和小周把两个学生带到一个空教室,避开了其他同学的目光。
我对他们说:“首先,我要为你们感到庆幸,你们没有真的打起来,否则事情会变得非常严重。”接着,我表扬了小周班级的学生小黄,在遇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找老师解决,方式非常正确。
小周在一旁小声提醒我,她班级这个学生脾气暴躁,情绪很不稳定。我微笑着点点头,继续对两个学生说:“这件事可大可小,你们可以在这一刻自己商量解决,也可以让我们把家长和德育处叫来,上升到学校层面花个两三天严肃处理,你们自己决定。”
说完,我和小周走到外面,给他们留出空间。
过了一会儿,我们进去时,看到两个学生脸上都带着笑意。我问他们事情是否解决,他们点头称是。我让他们展示是如何解决的,只见他们互相诚恳地道歉,我笑着说:“两个男子汉,握握手吧。”一开始他们伸出左手,我笑着纠正,应该用右手。没想到,他们不仅右手相握,还把左手也叠了上去,双手紧紧相握,化解了之前的矛盾。
为了帮助小周,我对小黄说:“挺欣赏你的,我想你今天已经学习到了怎么处理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后你可以很好地帮助周老师,你是有能力做好调解工作的。”小黄很开心地点头。
两个学生开开心心回各自班级,小周看到这一幕,眼眶湿润了。她感慨地说,这段时间她班级里学生总是打架,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她一直为此焦头烂额,没想到这次的矛盾能如此轻松地解决。
“是的,当学生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老师首先不要紧绷,不然我们的焦躁愤怒情绪会影响到学生,他们会感觉事态严重,就会出现抵赖和对抗状态,以为这样可以逃避自己的责任,反而把事情弄糟。如果老师是以我们来帮助你们解决问题的姿态出现,学生就有了下坡的台阶和承认错误的勇气。”我说。
小周很开心,我说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我很乐意帮忙。
她远去的背影是松弛的。
我写下今天处理的这两件事,是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处理学生问题的经验,这也是我想分享给年轻教师们的。
首先,面对问题学生,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像小杨遇到的那个曾经打老师的学生,他的强硬态度背后,往往是一颗极度渴望被尊重的心。也许他的家庭就是这样处理问题的,也许他本人就是被暴力管教长大的。老师不能以暴制暴,而要用善意和温和去化解他的防备。尊重学生的尊严,维护他们的面子,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门。
其次,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给予他们自主解决的机会。就像小周班级学生和我班级学生的冲突,老师不必急于介入裁决,而是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沟通的空间。当学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且有自主解决的权利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
再者,教育需要有温度。无论是对问题学生的耐心引导,还是处理学生矛盾时的循循善诱,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温暖的教育氛围能让学生更愿意配合,更积极地改正错误。
最重要的是,老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在面对学生的挑衅或者突发状况时,不能被情绪左右。小杨如果在面对学生的不配合时冲动发火,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冲突;小周如果在处理学生矛盾时表现出焦虑和急躁,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而我自己,也从这两个求助案例中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两个教育案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教师面临的典型困境。在师生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两位年轻教师的困惑与突破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教育不是力量的角斗场,而是心灵的交响乐。
小杨遭遇“顽石”学生这个案例中,当1.85米的学生以环抱双臂的防御姿态对峙时,这种物理空间的不对等隐喻着传统师道尊严的式微。但教师权威的解构恰是重建教育关系的契机:将“制服”转化为“对话”,把“管理”升华为“共情”。小杨的突破在于领悟到,真正的教育力量不在于声音的分贝,而在于目光的温度。当她将办公桌从审判席变为书桌,当批改作业的沙沙声与断断续续的背书声形成奇妙共鸣时,教育完成了从对抗到对话的质变。
小周遭遇学生冲突这个案例中,让我们看到冲突可以进行仪式化处理。空教室这个“阈限空间”既隔离了围观者的目光压力,又保留了适度的正式感。教师退场制造的“权力真空”实为教师设计的成长剧场,当学生从被告席走向调解席,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机会,更是人格成长的契机。双手交握的仪式性动作,将冲突转化为友谊的契约,这种象征性转化远比纪律处分更具教育效力。
两则案例共同诠释了教育的时空哲学。在时间维度上,小杨学会将即刻见效的焦虑转化为静待花开的从容,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在空间维度上,小周和我创造的中立场域打破了“教室--办公室”的规训体系。时空重构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认知: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当教师从管理者转变为守望者,教育的魔法便开始显现。
AI时代,很多人说教师会不会因此失业,我想这两个案例给了我们信心:真正的教育力量源于对人性复杂性的敬畏,源于将每个危机转化为契机的智慧,更源于相信“顽石”内藏美玉的信念。这一点,AI是做不到的。
当教师学会用温情软化对抗的棱角,用智慧搭建成长的阶梯,教育便能超越简单的知识传递,升华为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这种照亮,既温暖学生前行的道路,也烛照教师自我的精神成长。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