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Unit 4 Numbers are fun!六课时新课标说课稿
- 2025-11-17 16:43
- 阅读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三年级上册 Unit 4 “Numbers are fun!”,共六课时。本次说课将围绕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 九个维度展开,全程紧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体现单元整体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
(一)教材定位与主题意义
本单元主题为“Numbers are fun!”,隶属于新课标 “人与自我”“人与自然” 两大主题范畴,涵盖 “身边的事物与环境”“身边的自然现象与生态环境” 子主题。单元以 “数字” 为核心线索,通过歌曲、配图故事、韵句、日常对话、项目式海报、跨学科实践六种语篇类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用英语描述数量,体会数字学习的乐趣,落实“学习用品 — 数字 — 自然中的数字” 的认知进阶。
从单元结构看,六课时形成逻辑闭环:
1.Get ready(第 1 课时):歌曲导入,初步感知数字 1-12;
2.Start up(第 2 课时):中国结故事,学习核心句型“How many...? One/Two.../Twelve.”;
3.Speed up(第 3 课时):鸡妈妈孵蛋故事,深化数量变化理解与语言运用;
4.Fuel up(第 4 课时):语音学习(字母 i 发音)+ 数字多元形式(阿拉伯、罗马、中文);
5.Hit it big(第 5 课时):“Me in numbers” 海报项目,综合运用语言;
6.Wrap up & Check it & Let’s explore(第 6 课时):复习评估 + 跨学科(科学)探究自然中的数字。
(二)新课标对接
本单元严格遵循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单元整体教学”“教 - 学 - 评一体化” 要求:
•语篇选择符合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 的认知特点(如故事、歌曲);
•活动设计覆盖“学习理解 — 应用实践 — 迁移创新” 三阶能力,如从 “听数字” 到 “编歌曲”,从 “学中国结文化” 到 “找自然中的数字”;
•融入文化意识(中国结、数字文化)与跨学科学习(科学:自然中的数字),体现“综合育人” 目标。
(三)设计意图
通过单元整体分析,明确“数字” 的教学主线与核心素养落脚点,避免单课时教学的碎片化;依托多样语篇,为学生搭建 “从生活到语言、从语言到文化、从文化到思维” 的学习路径,符合新课标 “语境中学习语言” 的要求。
二、说学情
(一)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三年级学生刚接触英语 2-3 个月,具备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如问候语、简单物品名称),对 “数字” 有丰富的生活认知(数学课已学 1-12),易建立 “生活经验 — 英语表达” 的联结。
2.学习特点: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约 15-20 分钟),对游戏、歌曲、故事、动手活动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小组合作,但词汇量有限(约 30-40 个),发音易混淆(如 three/seven/twelve),句型运用需情境支撑。
3.潜在困难:
◦数字单词的“音形义” 匹配(如 twelve 的拼写与发音);
◦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How many...?” 句型(如询问不同物品数量);
◦理解数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如中国结的“一根绳” 象征)。
(二)设计意图
基于学情,教学需遵循“兴趣优先、情境具象、分层引导” 原则:通过游戏化活动(如数字闯关)维持注意力,借助生活情境(文具、教室物品)降低语言运用难度,针对发音难点设计专项练习,确保全体学生 “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落实新课标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的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围绕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维度,覆盖六课时整体学习需求:
核心素养维度 | 具体目标 |
语言能力 | 1. 能听、说、读、认数字 1-12,正确书写字母 Oo-Tt 及数字单词(如 one, two);2. 能在语境中运用 “How many...? One/Two.../Twelve.” 询问并回答数量;3. 能朗读单元语篇(歌曲、故事、韵句),语音语调基本自然;4. 能制作 “Me in numbers” 海报,用简单英语描述海报内容。 |
学习能力 | 1. 能借助歌曲、游戏、图片等资源学习数字,尝试用 “听关键词、看图片” 预测语篇内容(如故事大意);2. 能参与小组合作(如编歌曲、演故事、做海报),初步学会倾听与分享;3. 能通过 “单元自评单” 反思学习效果(如 “three 的发音是否准确”),提出改进需求。 |
文化意识 | 1. 了解中国结的文化象征(如团结、吉祥),能用简单英语向同伴介绍;2. 认识数字的多元形式(阿拉伯、罗马、中文数字),感受数字文化的多样性;3. 发现自然中的数字(如雪花 6 瓣、瓢虫 7 点),体会 “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 |
思维品质 | 1. 能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如日历、文具数量),培养 “用英语观察世界” 的意识;2. 能根据故事线索(如鸡妈妈的 “蛋 — 小鸡” 变化)推理数量变化,发展逻辑思维;3. 能创编数字歌曲、改编故事,初步培养创新思维(如用 “水果” 替换歌曲中的 “小鸟”)。 |
(二)设计意图
四大维度目标相互关联:语言能力是基础,学习能力是支撑,文化意识是拓展,思维品质是核心。目标设计既关注“知识与技能”(如数字表达),也重视 “过程与方法”(如小组合作),更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热爱生活、尊重文化),符合新课标 “核心素养整体发展” 的要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数字 1-12 的 “音形义” 匹配及正确发音(尤其是 three/seven/twelve);
2.核心句型“How many...? One/Two.../Twelve.” 的理解与运用;
3.单元语篇的朗读与理解(如中国结故事、鸡妈妈故事);
4.“Me in numbers” 海报的制作与简单描述。
(二)教学难点
1.数字单词的准确发音(如 three 的 /θ/ 音、twelve 的 /tw/ 音);
2.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How many...?” 句型(如询问不同类型物品数量,避免机械套用);
3.理解数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如中国结“一根绳” 的象征、自然中数字的规律);
4.创编数字歌曲或改编故事(迁移创新能力)。
(三)设计意图
重点聚焦“核心语言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后续学习数字相关内容(如 20 以内数字)的基础;难点则指向 “语言运用的灵活性”“文化理解的深度”“思维的创新性”,是核心素养进阶的关键。明确重难点,可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如针对发音难点设计 “咬舌练 three” 游戏),避免 “眉毛胡子一把抓”。
五、说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情境化、活动化、任务型” 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内容与学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歌曲教学法:如第 1 课时 “Count with me!” 歌曲,通过 “听 — 跟唱 — 创编”,让学生在旋律中感知数字,降低记忆难度。
2.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室文具角”“自然观察”“海报制作坊” 等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 “How many...?” 句型(如 “询问同桌有多少支铅笔”)。
3.任务型教学法:设计“数字闯关”(第 6 课时)、“海报制作”(第 5 课时)、“故事表演”(第 3 课时)等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语言(如为了完成海报,需主动询问 “ How many books?”)。
4.小组合作法:如第 2 课时 “演中国结故事”、第 5 课时 “编海报”,通过 4 人小组分工(角色分配、绘画、书写、展示),培养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5.TPR(全身反应法):如学习数字时,让学生“说数字 + 做手势”(如说 three 比 3),调动多感官参与,强化记忆。
6.评价激励法:采用“星级评价”(如发音之星、合作之星)、“自评互评”(如单元自评单),落实 “教 - 学 - 评一体化”。
(二)设计意图
多样教学方法的融合,既符合三年级学生“好动、好乐、好表现” 的特点,又能实现 “不同维度核心素养” 的落地:如歌曲教学法提升语言能力,小组合作法培养学习能力,情境教学法渗透文化意识,任务型教学法发展思维品质,全面呼应新课标要求。
六、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六课时均遵循新课标“英语学习活动观”,按 “学习理解 — 应用实践 — 迁移创新” 三阶设计,具体概述如下:
(一)第 1 课时:Get ready(歌曲导入,感知数字)
活动层次 | 具体活动 | 设计意图 |
学习理解 | 1. 热身:猜谜语(“会画画的男孩”—— 神笔马良),激活生活经验;2. 听歌曲 “Count with me!”,圈出听到的数字;3. 跟读歌曲,纠正发音(如 three/seven)。 | 用谜语激发兴趣,通过“听 — 圈 — 跟”,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字的英语表达,落实 “语言输入”。 |
应用实践 | 1. 看图找小鸟:观察神笔马良画的小鸟,用 “How many birds? Twelve.” 问答;2. 数字手势游戏:教师说数字,学生比手势(如说 five 比 5)。 | 借助图片与手势,让学生在“看 — 数 — 说” 中巩固数字表达,初步运用核心句型,实现 “语言内化”。 |
迁移创新 | 1. 小组编歌:用 “文具 / 水果” 替换歌曲中的 “小鸟”(如 “One, two, three pencils!”);2. 画简笔画:每组画 12 个相同物品,唱改编的歌曲。 | 引导学生将数字表达与生活物品结合,创编歌曲与绘画,实现“语言输出与创新”,发展思维品质。 |
(二)第 2 课时:Start up(中国结故事,学句型)
活动层次 | 具体活动 | 设计意图 |
学习理解 | 1. 复习:唱第 1 课时改编歌曲,回顾数字;2. 看中国结图片,提问 “What’s this? A Chinese knot.”,渗透文化;3. 听故事录音,圈出 Sam/Amy 猜测的数字(six/twelve)。 | 复习铺垫,通过图片与故事,让学生理解“中国结” 情境与核心句型的含义,兼顾文化意识与语言输入。 |
应用实践 | 1. 分角色朗读故事:三人一组(Daming/Sam/Amy),模仿语音语调;2. 数字问答:观察故事图片,用 “How many ropes? Only one.” 问答。 | 通过朗读与情境问答,让学生熟练运用核心句型,实现“语言内化与应用”。 |
迁移创新 | 1. 文具采访:同桌互相询问文具数量(“How many pencils? Three.”);2. 分享中国结:用 “One rope makes a Chinese knot.” 向同伴介绍中国结。 | 从“故事情境” 迁移到 “生活情境”(文具),从 “语言运用” 延伸到 “文化分享”,落实迁移创新目标。 |
(三)第 3 课时:Speed up(鸡妈妈故事,深化数量)
活动层次 | 具体活动 | 设计意图 |
学习理解 | 1. 热身:数字接龙(教师说 one,学生接 two);2. 看鸡妈妈图片,预测 “What’s the hen doing? Sitting on eggs.”;3. 听故事,完成 “蛋 — 小鸡” 数量变化表(12 eggs→11 eggs→12 babies)。 | 热身激活数字知识,通过预测与听故事,让学生理解“数量变化” 逻辑,发展思维品质。 |
应用实践 | 1. 故事表演:小组分角色(鸡妈妈 / 小鸡),加入动作(如 “数蛋” 手势);2. 书写练习:在四线三格中描摹数字单词(如 egg, baby)。 | 通过表演与书写,强化语言运用与单词书写能力,实现“语言输出与技能巩固”。 |
迁移创新 | 1. 故事改编:小组讨论 “鸡妈妈还会遇到什么数量变化?”(如 “12 babies→12+1 worm”);2. 分享改编故事,用 “How many...?” 描述变化。 | 引导学生创编故事,深化对“数量变化” 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与语言迁移能力。 |
(四)第 4 课时:Fuel up(语音 + 数字形式)
活动层次 | 具体活动 | 设计意图 |
学习理解 | 1. 复习:唱 “Numbers are all around” 韵句,圈出含字母 i 的单词(six, big);2. 学字母 i 发音:对比 “six/big” 与 “ice/kite”,总结 /ɪ/ 音规则;3. 看数字图片,认识阿拉伯、罗马、中文数字(如 4—IV— 四)。 | 通过韵句学习语音,通过图片认识数字多元形式,兼顾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 |
应用实践 | 1. 语音游戏:“找朋友”—— 将含 /ɪ/ 音的单词(big, it)与图片匹配;2. 数字匹配:将英文数字(four)与罗马数字(IV)、中文数字(四)连线。 | 通过游戏巩固语音与数字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落实应用实践目标。 |
迁移创新 | 1. 生活找数字:分享 “家里的数字形式”(如日历上的阿拉伯数字、钟表上的罗马数字);2. 编语音 chant:用含 /ɪ/ 音的单词编短句(如 “Big big six, six is big.”)。 |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文化与语音现象,实现“从课堂到生活” 的迁移,发展思维品质。 |
(五)第 5 课时:Hit it big(海报项目,综合运用)
活动层次 | 具体活动 | 设计意图 |
学习理解 | 1. 复习:数字问答(“How many teachers? Five.”);2. 看 “Me in numbers” 海报示例,分析 “自画像 + 物品 + 数量” 结构;3. 小组讨论 “要画的物品”(如 books, pencils, family members)。 | 复习核心句型,明确海报结构,为“动手制作” 奠定基础,落实 “学习理解”。 |
应用实践 | 1. 制作海报:小组分工(画自画像、写物品名称、标数量);2. 海报校对:同桌互相检查 “数量表达是否正确”(如 “12 books” 是否写成 “twelve books”)。 | 通过动手制作与校对,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字表达与书写技能,实现“语言应用”。 |
迁移创新 | 1. 海报分享:向全班介绍海报(“This is me. How many books? Twelve.”);2. 拓展思考:“海报中的数字有什么意义?”(如 “3 pencils” 代表 “每天用 3 支铅笔”)。 | 引导学生展示与思考数字的生活意义,实现“语言输出与思维深化”,落实迁移创新目标。 |
(六)第 6 课时:Wrap up & Check it & Let’s explore(复习 + 跨学科)
活动层次 | 具体活动 | 设计意图 |
学习理解 | 1. 数字闯关游戏:两人一组,随机选数字完成任务(如 “说 three 的发音”“用 How many...? 提问”);2. 单元自评:填写 “单元学习自评单”(如 “我能说 1-12 吗?”“我会用 How many...? 吗?”)。 | 通过游戏与自评,回顾单元核心知识,明确自身学习不足,落实“学习理解与评价”。 |
应用实践 | 1. 自然中的数字:看雪花、瓢虫图片,用 “How many petals? Six.” 问答;2. 连线游戏:将 “雪花 6 瓣” 与 “six”、“瓢虫 7 点” 与 “seven” 匹配。 | 从“生活数字” 延伸到 “自然数字”,跨学科整合科学知识,实现 “语言应用与学科融合”。 |
迁移创新 | 1. 自然观察:小组分享 “找到的自然数字”(如 “树叶 5 片叶脉”);2. 制作 “Numbers in nature” 小报:用英语标注自然中的数字(如 “5 veins”)。 | 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动手创作,实现“语言迁移与跨学科创新”,呼应新课标 “综合育人” 目标。 |
(二)设计意图
每课时的“三阶活动” 均遵循 “输入 — 内化 — 输出” 的语言学习规律,从 “学习理解”(感知知识)到 “应用实践”(巩固技能),再到 “迁移创新”(拓展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六课时整体形成 “从生活到文化、从语言到思维” 的完整路径,符合新课标 “单元整体教学” 的要求。
七、说作业设计
本单元作业遵循“分层、实用、创新” 原则,分 “基础性作业”(全体学生)与 “发展性作业”(学有余力学生),呼应新课标 “因材施教” 要求:
作业类型 | 具体内容(分课时) | 设计意图 |
基础性作业 | 1. 第 1 课时:唱 “Count with me!” 及改编歌曲 3 遍;2. 第 2 课时:朗读中国结故事 3 遍,用 “How many...?” 询问家人 1 件物品数量;3. 第 3 课时:朗读鸡妈妈故事 3 遍,书写数字 1-12 单词 1 遍;4. 第 4 课时:朗读 “Numbers are all around” 韵句 3 遍,找家里 1 种数字形式;5. 第 5 课时:完善 “Me in numbers” 海报,向家人介绍 1 个内容;6. 第 6 课时:玩数字闯关游戏(与家人),整理单元自评单。 | 基础性作业聚焦“语言知识与技能巩固”,确保全体学生掌握核心内容,如朗读、书写、简单问答,符合 “保底不封顶” 原则。 |
发展性作业 | 1. 第 1 课时:用 “水果” 编完整数字歌曲,录制音频;2. 第 2 课时:查中国结历史,用 3 句话介绍(如 “A Chinese knot is red.”);3. 第 3 课时:改编鸡妈妈故事,画 1 幅故事新场景;4. 第 4 课时:收集含 /ɪ/ 音的单词,制作 “语音卡片”;5. 第 5 课时:采访 3 名同学,用 “How many...?” 记录他们的物品数量;6. 第 6 课时:小组合作制作 “Numbers in nature” 小报,在班级展示。 | 发展性作业聚焦“迁移创新与文化拓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挑战,如创编、采访、文化探究,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落实新课标 “关注学生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的要求。 |
(二)设计意图
分层作业既保证了“基础目标” 的达成(全体学生掌握核心语言),又为 “进阶目标” 提供了空间(部分学生发展创新能力);作业内容与生活、文化、跨学科结合(如采访同学、制作小报),避免 “机械抄写”,让学生在 “用作业巩固语言、用语言完成任务” 中提升核心素养。
八、说板书设计
本单元板书采用“单元整体板书 + 课时分块板书” 结合的方式,突出 “简洁、直观、逻辑”,助力学生梳理知识:
设计意图
1.单元整体板书呈现“核心知识 — 文化拓展 — 项目成果”,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框架,符合 “单元整体教学” 理念;
2.课时分块板书聚焦当节课重点(如句型、新词),结合文化小贴士,兼顾“语言学习” 与 “文化渗透”;
3.贴学生作品(海报),增强学生成就感,呼应新课标“重视学习过程与成果展示” 的要求。板书设计直观易懂,便于学生课上参考、课后复习。
九、说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反思将围绕“核心素养落实、教学环节有效性、学生反馈” 展开,预设教学亮点与改进方向:
(一)预设亮点
1.核心素养落地:通过“中国结故事” 渗透文化意识,通过 “自然中的数字” 发展思维品质,通过 “小组合作” 提升学习能力,四大核心素养均有具体载体,避免 “空泛化”。
2.教学方法适配:歌曲、游戏、故事、动手活动符合三年级学生特点,课堂参与度高(预设参与率≥90%),能有效维持学习兴趣。
3.评价多元化:融入“课堂观察、小组互评、单元自评”,实现 “教 - 学 - 评一体化”,能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如发音错误)并调整教学。
(二)潜在改进方向
1.发音难点突破:若学生对 three/seven 的发音仍混淆,需增加 “发音对比练习”(如 three vs tree,seven vs six),或利用音标卡片(虽三年级不要求学音标,但可通过口型图辅助)。
2.情境真实性:若“文具采访” 活动中,学生仅机械套用句型,可增加 “真实需求”(如 “为班级采购文具,统计需要多少支铅笔”),让语言运用更具意义。
3.差异化关注:若部分学生在“海报制作” 中跟不上进度,需提供 “模板支架”(如提前画好自画像轮廓、标注物品名称提示),确保不落下任何学生。
(三)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是“教学改进的关键”,预设亮点可总结经验,潜在改进方向则基于学情与教学实际,体现 “教学相长” 的理念。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环节,确保后续教学更贴合新课标要求与学生需求,实现 “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结语
本单元说课稿严格遵循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 与 “单元整体教学” 理念,从教材、学情、目标到过程、作业、反思,均围绕 “Numbers are fun!” 主题与学生发展需求设计,力求让三年级学生在 “玩中学、学中用、用中思”,真正实现 “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 的全面发展。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