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秋尽冬始,藏韵启新
- 2025-11-17 16:52
- 阅读 16
立冬:秋尽冬始,藏韵启新
当秋意的浓墨重彩渐次褪去,立冬,这位承载着季节更迭的使者,于每年11月7-8日翩然而至。它是“终了”与“收藏”的象征,标志着农作物收晒完毕,万物开始进入休养、收藏的阶段。
一、节气知多少
立冬的含义,可从字面与物候双重解读。“立”为始,“冬”为终,意味着秋季作物已全部收晒完毕,冬天正式开启。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
- 一候水始冰,气温降至冰点,河水初现薄冰;
- 二候地始冻,土地因低温逐渐硬结;
-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古人观察到野鸡等禽类减少,便想象它们化身为蜃(一种贝类),虽是浪漫的误解,却藏着对物候变化的古老探索。
二、自然与生活的交响
(一)天气与物候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降水形式却愈发多样,雨、雪、雨夹雪、冰雹轮番登场。随着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下降趋势明显,偶尔的气温回升,也难改冬日渐寒的大方向。此时大气中累积的污染物较多,容易形成浓雾或雾霾,出行需注意防护。
(二)动物的“冬藏”智慧
冬天的低温与食物匮乏,催生了动物们的生存智慧——冬眠。蛇、青蛙等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波动,冬季体温降至活动临界值后,便蜷缩于洞穴,进入冬眠状态;刺猬等恒温动物也会冬眠,它们减少活动、降低呼吸频率,将身体能量消耗降到最低,在沉睡中等待春天。
(三)植物的冬日诗意
在萧瑟冬日,兰花却逆势绽放。它与梅花、竹子、菊花并称“四君子”,叶片秀美、花色素雅、香气清幽,立冬前后的冬寒兰更是“越冷越香”。在文化长河中,兰花是美好与高洁的象征,“兰章”喻指佳文,“兰友”代表挚友,为冬日添了几分雅致。
三、传统与习俗
古人虽无冬眠之需,却也有“补冬”的习俗。冬日寒冷,人们通过食补增强体质,以适应气候变迁。这一习俗,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是对生活的热忱。
从结冰的水面到绽放的兰花,从冬眠的生灵到“补冬”的烟火气,立冬既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它藏起了秋日的斑斓,却启开了冬日的静美,让我们在收藏与沉淀中,期待下一个季节的馈赠。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